今年,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隆重召開。這是我們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云南日報從即日起開設“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欄目,大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和實踐偉力,充分宣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入報道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效,廣泛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進一步激勵全省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初春時節,綠意盡染山岡,清泉潺流大地。行走云嶺大地,天藍、地綠、水清,處處生機勃發,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生態畫卷。從城市到鄉村,寫在人們臉上的是生態富民、綠色發展所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生態興,則文明興。云南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云南的寶貴財富,更是全國的寶貴財富。
以堅決守護好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良田沃土,讓七彩云南的神奇美麗享譽全球為責任和使命,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這一目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搶抓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機遇,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深耕綠色發展沃土,培育綠色發展動能,擦亮綠色發展名片,推動生態高顏值和發展高素質齊頭并進。
攥緊治理之拳 補齊生態短板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沒有美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以生態立省的云南懂得綠色的珍貴,深知綠水青山之于富民強滇的重要意義。在保護綠水青山上,云南舍得眼前利益、舍得增長速度、舍得GDP。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云南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九湖保護治理等8個標志性戰役。
2021年,云南全面打響“湖泊革命”攻堅戰,開展九大高原湖泊“兩線”劃定,徹底轉變環湖造城、貼線開發格局。深入推進高黎貢山生物生態安全風險防范和保護、長江“十年禁漁”、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等工作。以堅定態度關停197家企業,全力遏制高污染、高耗能項目盲目發展,全面出清重點工業行業淘汰類產能。
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無異于解開一道復雜的“方程式”。生態環境監管只有“長出牙齒”,動真碰硬,才能化解頑疾。
2021年以來,我省緊盯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筑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這條主線,創新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并把聯合執法檢查作為創新機制發現問題的重要手段和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注重成效的有效方法,將執法+技術深度融合,緊盯重點,破解生態環境執法熱點、難點問題,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促進問題整改。全省累計開展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檢查活動9批次,覆蓋15個州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因疫情防控未實施),共出動人員超過9.2萬人次,檢查各類對象超過2.3萬家,發現問題總數近4.7萬個,涉嫌環境違法需立案查處近2500家。檢查覆蓋范圍之廣、檢查內容之全、抽調人員之多、時間跨度之長、發現問題體量之大、執法能力提升之快、取得成效之顯著均是前所未有。
攥緊治理之拳,補齊生態短板。在全省共同努力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1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平穩向好,撫仙湖流域治理被自然資源部列入10個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典型案例,洱海流域被納入全國第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各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穩定在98%以上。全省新增營造林488.63萬畝,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2.2萬畝。
各地因地制宜,主動作為,切實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抓實抓牢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做到用督察“內窺鏡”找“病灶”,用執法“手術刀”除“頑癥”,著力解決一大批生態環境問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加壓力,加快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平戰結合,醫廢處置安全保障有力有效;麗江市把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作為全市發展的“三個定位”之一,加強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加快重點項目集中開工……
放眼全省,不斷提升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水平、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質量,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筑牢制度之基 賦能綠色發展
從長遠來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長效機制和制度的構建,必須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步伐。
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全省上下一盤棋,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頂層設計,加強政策保障,為綠色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關于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實施意見》、《關于努力將云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指導意見》、《云南省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實施方案》、《關于貫徹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實施意見》等,基本構建了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先后修訂《云南省瀘沽湖保護條例》、《云南省陽宗海保護條例》,實現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一湖一條例”;先后出臺《云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管理規范》等。
2020年7月1日,《云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正式施行,實現以立法的形式統籌、規范、約束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和管理行為。2021年8月12日,《云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實施細則》印發,為云南省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與綠色同行、與自然共贏,成為各地發展的路徑和選擇。
位于金沙江北部的華坪縣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工業一度成為華坪縣的支柱產業,2013年產煤高峰期原煤產量達740萬噸,財政總收入的70%以上來自煤炭產業?!耙幻邯毚蟆钡摹昂谏洕毖苌鲆幌盗协h境和生態問題:水源枯竭、房屋開裂、地表植被破壞、地質災害隱患等問題凸顯,隨著環境不斷惡化,礦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下降。
在高質量發展的探路進程中,華坪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一煤獨大”的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地制宜發展以優質晚熟芒果為主,柑橘、核桃、花椒、茶葉、蔬菜等為輔的生態產業。今天的華坪,百萬畝生態產業成為山區群眾的“綠色銀行”,不僅治理了荒山、修復了礦山,保護了綠水青山、改善了長江上游生態環境,更是把綠水青山變成了群眾的金山銀山。
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三區三州”之一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是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紅線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1.81%。近年來,怒江州結合自身優勢,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在夯實綠色生態家底、建設美麗家園的同時,以綠色產業鼓起群眾腰包,激發群眾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深入探索從生態扶貧到生態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極目彩云南,“綠色”成為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鮮明底色。
如今,綠色能源躍居全省第一大支柱產業,以綠色能源為驅動的綠色鋁、綠色硅等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壯大。
如今,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深度融合,開啟工業綠色發展新征程。以堅果產業、森林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為切入點,云南林草產業總產值從2016年的170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900億元。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弊哌M彩云之南的村村寨寨,村容村貌令人耳目一新。彌勒市可邑小鎮、澄江市馬房村、臨翔區南美特色旅游小鎮……隨著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旅游特色型村莊建成,生態優勢正轉化為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優勢。
根植綠色理念、推動全民參與。政府大力治理環境,群眾自覺護美家園,上下一心繪就了彩云之南最美發展底色。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逐綠而行的寬廣道路上,云南砥礪前行,守好一方水土,永續發展根基。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繪就美麗云南新畫卷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著眼“十四五”發展目標,我省將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充分發揮云南綠色能源、森林碳匯資源稟賦優勢,科學制定實施云南省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推動落實各重點行業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讓碳達峰目標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高度協調統一,繪就美麗云南新畫卷。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更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分析認為,碳達峰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也是一次綠色工業革命,是二氧化碳排放由增轉降的拐點,標志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脫鉤?!?060雙碳”目標的提出,必將引領國內和省內能源和工業結構綠色轉型,也將帶動全社會生產和消費理念的綠色轉型,進而整體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對企業而言,用減排機制倒逼,可能短期內一些產業會受到損失,需要政策保障,但從大賬來算,低碳轉型是利大于弊。
而事實上,在減污降碳的探索中,我省一些企業已經邁出了探索的步伐。
云天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落實國家和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嚴格控制能耗總量、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100萬噸以內。與此同時,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實現節能降碳增效。健全節能降碳管理體系,提升生產組織過程中的能源管控水平,實現能源高效梯級利用,不斷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按照二氧化碳排放來源,水泥生產企業二氧化碳排放可分為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根據相關計算推算,水泥企業二氧化碳排放中直接排放約占總排放的98%,間接排放占2%?!蔽沂∷嘈袠I龍頭企業——文山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奚健說,立足“十三五”環保減碳工作成效,公司將持續加大環保投入,致力于企業生產經營與環境建設同步發展,按照云南省《推進建筑材料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書》所倡議的“建材行業2025年前全面實現碳達峰、水泥行業在2023年前率先實現碳達峰”目標履行企業降碳主體責任。
云景林紙污水循環處理
云南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生活用紙生產企業,也是我國第一家實現林紙一體化的企業。多年來,云景林紙探索出了一條“以林促紙、以紙養林、林紙結合”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之路,產業發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在實施節能降耗技術改造來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云景林紙充分發揮原料林基地建設營林造林優勢,積極開展林業碳匯研究和開發。
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學鴻介紹,預計“十四五”末,企業可實現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單位產品能耗較“十三五”末分別下降20%、30%,基本實現碳達峰。通過開發林業固碳,力爭2025年實現企業內部碳中和。
培育壯大發展動能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決策部署,我省加快推動存量項目改造提升,抓實抓細產能置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發展,逐步構建起淘汰落后與發展先進的良性互動機制,部分行業呈現向高效低碳轉型發展的趨勢。
水泥行業是碳排放較大、能耗較高的行業之一。記者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了解到,通過持續推動水泥企業淘汰落后低效產能、置換建設先進產能項目,我省可實現水泥熟料落后產能全部退出。置換完成后,限制類生產線將由2016年的38條下降到4條,平均單線規模由2171噸/日提高到3323噸/日,產能由2016年的10162萬噸(含淘汰類)壓減至9071萬噸。全省水泥產能過剩矛盾將得到有效緩解,產能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在推進水泥行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我省涌現出了以運用數字化礦山、智能化生產線、超低排放與節能降耗新技術,建設綠色花園工廠的先進典型。云南易門大椿樹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淘汰退出原有日產2500噸、1500噸2條低效產能水泥熟料生產線,通過產能置換建設1條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該項目配套建設6兆瓦余熱發電項目,實現低溫余熱回收利用,可替代生產線所需電量的20%;通過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技術和先進裝備,構建了具備自感知、自適應、自控制、自決策、自執行的新型生產方式。相較改造前,生產效率提高了24%,運營成本降低11.8%,能源利用率提高12.6%,年可節約標準煤1680噸。
云南綠色鋁產業園
近日印發的《云南省工業綠色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優化調整工業結構,提升工業能效水平,推動全省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讓綠色成為云南工業發展的鮮明底色。
“十四五”期間,立足豐富的資源稟賦優勢,我省將著力挖掘綠色發展新引擎,構建綠色發展新格局,塑造綠色發展新優勢,推動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深度融合,開啟工業綠色發展新征程,實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能源效率穩步提升,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綠色制造體系日趨完善。到2025年,全省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將取得顯著成效,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將顯著提升,為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以強化工業碳排放控制和管理目標為抓手,我省將積極推進重點領域率先達峰。圍繞國家2030年碳排放達峰目標,研究提出云南省工業領域碳排放達峰路徑和行動方案,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園區或行業碳排放率先達峰。積極開展工業產品和產業園碳足跡管理,提高綠色低碳產品供給能力。參與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提升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企業碳資產管理意識。與此同時,加大先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升全行業低碳發展水平。培育低碳發展示范標桿,依托綠色能源和豐富的高原林業碳匯資源,在園區、企業、產品層面探索碳中和云南方案。
“綠色屏障”護衛洱海
洱海生態廊道
春日的洱海,湖面波光粼粼,湖岸姹紫嫣紅。在洱海生態廊道沿線,曾經建有親水客棧、民宅村落的許多地方,如今已恢復成一片濕地岸線及青蔥綠地。
“湖進人退、生態搬遷,只是保護洱海的第一步?!痹颇匣豆靖笨偨浝?、大理蒼洱公司董事長呂旺介紹,作為洱海治理的重要項目,洱海生態廊道被稱為保護洱海的“最后一道屏障”。這一綠色屏障由生態搬遷工程、生態修復及濕地工程、管網完善工程、生態監測廊道工程及帶有濕地修復科研功能的試驗地工程5個工程組成。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好退、修、補、道、研5件事。
近年來,為保護洱海生態環境,洱海生態廊道項目涉及的23個村1806戶居民進行了生態搬遷。生態搬遷以后,遺留下的破碎的農村房地基,生態系統較差的灘涂地,以及原有的硬質岸線,原有人為修建的田埂、魚塘埂等,都需要進一步修復及重新塑造。
“修復工程以自然恢復、還原湖濱緩沖帶生態功能及原始自然風貌為主要方法,重建原有生物種群和生態系統,有效解決面源污染問題,構建從水到岸到濕地的緩沖區,以及到村莊的綠色空間,形成了更有層次的典型濕地生態環境,更加有利于物種豐富,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眳瓮榻B,截至目前,洱海生態廊道項目修復生態岸線累計32公里,修復生態濕地和入湖河口共計790萬平方米,奠定了生態屏障的綠色基地。
今天的洱海,已看不到傷痕累累的湖濱岸線,取而代之的是修復后的大量濕地、入湖河口等形成的自然駁岸或保育區,在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同時,凈化著入湖河口水質,保護著洱海的碧水藍天。優美的生態廊道已成為大理新晉網紅打卡點。
五級林長上山 合力管綠護綠
走進彌勒市可邑小鎮,綠林蒼蒼、空氣清新的景象,宛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作為我省首批10個林長制試點縣(市)之一,彌勒市經過一年多探索實踐,建立了“林長+督察長”協作聯動機制、“市+鄉鎮+行政村+小組”四級林長責任制、市級領導劃片“包保+掛鉤”聯系鄉鎮責任制。
在全市四級林長和護林員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全市森林督查疑似圖斑比2020年減少615個,面積減少789.19公頃,實現了林長制從建制度、定責任向見行動、見實效的跨越轉變。
自2020年10月探索實施林長制以來,我省各級林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履行職責,深入開展林長巡林檢查督導,切實擔負起林草資源保護發展責任。
安寧市于2021年12月開始實施林長制。在安寧市“城市大腦”,點開安寧市林長制應用程序,可見安寧市劃定管護網格300個,一個網格一個護林員,清晰劃定巡護范圍、巡護路線、巡護時間,精細化管理,將林區管護責任按網格精準落實到人,多層次、全方位保護森林資源。
截至目前,我省已全面建成省、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林長制體系,共設立各級林長36999人,從省級到縣級建立起“總林長令”發布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由省、州(市)、縣(市、區)三級人大、政協負責同志擔任督察的林長制督察體系,有效解決“運動員、裁判員”交叉重疊的問題。
在立足已有成效的基礎上,我省將堅持管綠、護綠、增綠、活綠并重,持續深入推進林長制,在守護好七彩云南綠水青山的同時,努力讓綠水青山煥發出更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使廣大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綠色福利和生態福祉。
光伏提水發電 造福干熱河谷
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的永勝縣濤源鎮,千畝金燦燦的沃柑掛在枝頭,昭示著新一年的豐收光景,金移村村民胡麗明頂著烈日在自家的地里忙碌。
“以前這里沒有水,實施光伏提水項目后再也不用為用水發愁了。我家種了沃柑、柚子等經濟林木,一年收入有好幾十萬元,日子越過越好了!”胡麗明說。
金移村是移民村,村民搬到濤源鎮后生產生活用水匱乏,望著近在咫尺的金沙江水卻無力開發利用。光伏提灌站的修建,改變了金移村靠天吃飯的窘境。如今,水能到達的地方,村民種起了沃柑、釋迦果、芭蕉等經濟林木,畝產收入從幾百元增加到上萬元,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還拓寬了增收渠道。
近年來,永勝縣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光照充足優勢,由政府整合資金實施光伏提水工程,采取“光電互補、余電上網”和“全額上網”兩種方式,解決了群眾用水難和建后管理問題,建立“以水養水”運行機制,推動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有機融合。
目前,一期30座光伏提灌站全部建成并投入運行,境內金沙江兩岸累計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萬多畝,預計二期和三期項目建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萬畝。為最大程度減少耕地占用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永勝縣將光伏板全部安裝到荒山荒坡上,昔日的荒山荒坡披綠掛果,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推動科技賦能 力促精準治污
異龍湖濕地公園
地處珠江流域的異龍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湖周大量發展漁業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藻類開始大量滋生,水質逐步下降為劣Ⅴ類。
2016年以來,我省先后組織開展異龍湖水體達標三年行動、決勝異龍湖水體達標“沖刺行動”,全力推進規劃項目建設提速和50個具體問題整改清零,異龍湖水質提前2年實現規劃目標。
日前,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聯合派出16名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異龍湖生態補水調度原型模型試驗。試驗共布設水量、水質、水生態監測點位33個,計劃通過現場采樣、原位觀測、室內化驗、數值模擬等多種技術手段,初步摸清湖泊湖流結構、入湖污染物遷移擴散特征及生態補水對湖區水質改善的影響,為科學制定異龍湖生態補水調度方案等打下基礎。
5年來,得益于科技賦能精準治污,云南河湖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正逐步實現。